我与图书馆的情缘
我与图书馆的情缘
□曹先辉
我从小酷爱读书,因而与常德市图书馆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我第一次走进常德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是在1958年。记得那时候我在读初中一年级。经同学介绍,我到泥鳅巷尾(现民主街三味书屋背后)的一栋窨子屋内的右侧即市图书馆借书处借阅了第一本小说。当时借的是《铁道游击队》。我孜孜不倦地读了好几遍,爱不释手。后来干脆买了一本收藏起来。与此同时,我还到市工人文化宫的前厅二楼图书室借阅了《林海雪源》、《苦菜花》、《迎春花》等好几本小说。这两处图书室后来合并为一家,它就是现在的常德市图书馆。
参加工作后,我时而来到市图书馆借阅技术参考书。在研制硝铵炸药和TNT炸药遇到困难时,我就到图书馆“自然科学借书处”借阅了许多相关的图书寻找突破难点。在研制用蛇皮制成皮革时,我又来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书籍作参考。这些图书对我进行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使我在研制上都获得成功。
退休后我无所事事。每天将市图书馆作为散步的最终点。来到市图书馆后,必然进入“报刊阅览室”博览最新的报刊、杂志。知晓了天下的时政、新闻图片、社会、体育、娱乐、教育等知识。我不由得突发奇想,何不依样画葫芦,学着也写点什么发表发表,作到老有所乐。这个时候,有位女图书管理员给我指点迷津说,何不到后面二楼的“地方文献室”查阅有关资料?
“地方文献室”是一处馆藏文史资料最丰富的地方。这里的管理人员十分热情,她们尽量满足我的查阅要求。夏天提供电风扇或空调,冬天召呼我用电烤炉取暖。一年四季还提供白开水。使我有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
我在这间“地方文献室”里查阅了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嘉庆《常德府志》、清同治《武陵县志》和《常德地区志》、《常德市志》等资料。我根据它们的记载,再深入社会,走访群众,并添入个人和老同学、老街坊的回忆,写成一篇篇文章在《新湘评论》、《常德日报》、《常德晩报》、《常德民生报》等众多刊物上发表。这些有关常德历史文化的文章共计二百余篇,达三十余万字。常德市图书馆给我提供的上述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我在查阅常德地方史志时发现:常德的泮池街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武陵县文庙和学宫所在地,具有1000多年历史,此街名是以县文庙(县学)内的泮池命名。这里现存有传说中刘海居住的丝瓜井,明朝荣王府留存的葵花井、文人汇聚的文条巷(现名兴新巷)、清末民初时期被誉为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西路公立师范学堂”(现常德市一中),还有辛亥革命时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湘西总站,近代从这里走出林伯渠、张维一、滕代远、粟裕、廖汉生等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著名学者翦伯赞、吕琳、辛树帜等众多名人。这些名人都在泮池街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令泮池街熠熠生辉。
大革命时期,泮池街是共青团湘西特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反革命“敬日事变”中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就义牺牲的地方,“江姐”式的女共产党员王悦贞在这里就义时给孩子喂奶的那一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她)们为泮池街增添了血染的风釆。
近年来我对泮池街北段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这块风水宝地竟然是个未开发的棚户区。这里至今仍然是常德城市中心地带卖菜的马路市场,况且暂住在这里的流动人口众多,不便于治安管理。
为此,我向市政协反映,希望对泮池街棚户区改造时,既注重完善它的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改善民生,又充分利用它在历史上形成的若干历史文化和红色印记的优点和特色,注重将保存历史文化脉络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使泮池街成为一条货真价实的仿古街,成为常德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的新亮点。因为它的历史文化含金量和红色革命留存大大超过了现有的笔架城和水星楼。
我反映的保存泮池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建议,被常德市政协列为优秀提案。据了解,这项提案已经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我听说图书馆的领导班子计划将“地方文献室”搬迁到更高一层楼上去时,我找到市图书馆馆长。以一名读者的身份提出楼层升高,夏天室内的温度也会增高,对维护保管好古旧书籍不利。又提示,到“地方文献室”査阅文史资料的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上下楼梯很不方便的中恳意见。得到馆长的立即采纳,使我甚感欣慰。
记得3年前的某一天,我与两位同龄老者路过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时,仅仅好奇地朝室内上网的年轻人张望了几下,管理人员就热情地迎上来安排我们就坐试试。他不要我们办手续,免费(当时上网每小时收费一元)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上网的乐趣。从此以后,我们都迷上了网上的世界。如今我们3位68岁老人都在自己家里装上了电脑,和年轻人一道激情冲浪,谁也不会去麻将馆里消磨时间。因为市图书馆帮我们找到了老有所乐的新感觉、新概念。